宏观周报:历次主动去库如何“换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PMI数据显示市场需求的持续不足仍是主动去库难以向被动去库转变的重要因素。一般在主动去库到被动去库早期期间,工业表现会比较悲观。参考历史,历次库存周期中主动去库都是如何“换档”至被动去库?工业需求端如何在“沙漠”中开辟“绿洲”,使经济平稳迈入复苏期?我们梳理了2005年以来历次库存周期中主动去库向被动去库转变过程的经济背景,作为本轮库存周期的借鉴。
2005-2007年:“双顺差”格局的强化。本轮库存周期中,在“双顺差”的背景之下,外需走强使央行外汇占款规模扩张速度加快,从而拉高M2供给水平。市场流动性的上升带动居民消费和投资意愿的重新提振,工业企业产能过剩的现象有所好转,这也带动了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刺激了企业加大投资和扩大生产的意愿,从而使库存周期成功从主动去库转变为被动去库。
2008-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刺激方案带来的提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期,国家推出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稳定运行。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实施了“四万亿”的拉动内需计划,以提高居民投资和消费支出、带动经济增长。这四万亿元的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新兴战略产业、房地产等领域,也很大程度上提振了我国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尤其是钢铁及有色等上游行业产能复苏显著。同时,政府还降低证券交易税、取消利息税,大力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货币政策方面,为维护流动性稳定,央行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并降低再贴现率。此外,政府在房地产方面也实行了宽松的调控政策,如首套房房贷利率七折、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需求、下调最低首付比例等。受强刺激政策的影响,本轮主动去库也是历次库存周期中持续时间最短、对需求的拉升最为明显的。
2012-2013年:欧债危机下的“微刺激”。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阶段,这意味着GDP增速的逐步放缓。同时在欧债危机与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之下,作为“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增速回落明显,为经济增长再度施压,也导致了企业去库艰难的格局。鉴于此,新一届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模小但针对性强的“微刺激”政策,包括对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减少出口行政收费、支持民间资金开发铁路、加快棚户区改造、对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这些“小而强”的措施加快了被动补库周期的过渡。
2015-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过剩行业加快出清。2015年11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首次提出,以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2016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供给侧改革的号角被全面吹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和“去库存”两大主线位居前列。在供给侧改革的倡导下,相关行业利润上行通道被打开,尤其是煤炭、黑色金属等行业的利润涨幅十分显著。这也为工业企业从主动去库向被动去库的过渡按下“加速键”。除供给端政策之外,货币政策依旧稳健、财政政策保持积极;房地产方面又迎来新一轮的调控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下调首套房首付比、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允许商业房改租赁住房等举措。
2019-2020年:疫情冲击下的“重生”。在疫情期间,库存经历了被动积压的过程,工业去库压力较大。为稳定经济,财政政策方面,政府启动了抗疫特别国债、减税降费、提高地方专项债发行规模等措施;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实施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下调再贷款和再贴现等措施,同时央行还将“支持实体经济”作为三大确定性方向之一。同样,在强刺激政策的作用下,经济和制造业企业迅速走出了疫情的“淤泥”,也顺利完成了向被动去库周期的过渡。
总量政策空间有待释放。通过对历史的复盘,我们发现两大因素可促进主动去库向被动去库的过渡:(1)外需的走强(如2005-2007年);(2)需求端或供给端刺激政策的推出(如2008-2009年的“四万亿”拉动内需计划,以及2015-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历史上主动去库周期平均维持时间约为8个月,而现在所处的主动去库已长达11个月。在欧美降低对我国进口需求的背景下,或许总量政策的适量、适时推出才能加快此轮库存周期中向被动去库的过渡。
上周高频数据显示:需求端景气分化,供给端略有改善。需求端汽车零售同比强势回正,居民出行意愿仍处高位,货运量雪上加霜。一线城市引领新房销售的季节性回升,不过新房销售整体改观有限。供给端生产节奏稳中有升,建筑业和汽车业生产加速、而纺服业稍显放缓。节后食品价格继续走弱,地产链工业品依旧低迷。
风险提示: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工业企业复苏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导致居民出行和消费意愿下滑。
标签: